1. 摸索网 > 草根访谈 >

周至属于哪个市区(周至之前属于哪个市)

t周至县原名盩厔县,盩厔是周旋、折旋之意的假借字,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义。唐李吉甫《元和郡县志》说:“山曲曰盩,水曲曰厔,因以县名”。盩厔(周至)县名沿用2000余年,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。1964年..颁布的《简化汉字总表·附表》规定,改为周至县。

建制沿革

t尧舜时代(约前24世纪)传说周至地属骆国。

t西周(约前11世纪—前771年)属京畿地。

t春秋,秦襄公八年至秦孝公十二年(前770年—前350年)周至地为秦国管辖。

t战国,秦孝公十二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(前350年—前222年)周至地属武功。

t秦(前221年—前206年),周至属内史。

周至属于哪个市区(周至之前属于哪个市)

周至(8)

t西汉,汉高祖元年(前206年)周至属雍国。汉高祖二年(前205年)周至改属中地郡。汉高祖九年(前198年)改属左内史。建元六年(前135年)改属右内史。太初元年(前104年)置盩厔县,治所设在今终南镇,属右扶风。

t东汉建武三年(27年)盩厔县并入武功县,隶扶风郡。

t西晋建兴元年(313年)复置盩厔县,隶扶风郡。

t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446年)武功县并入盩厔县,隶扶风郡。太和十一年(487年),复从盩厔县析出原武功县,盩厔县仍属扶风郡。

t西魏仍依北魏旧制。

t北周明帝二年(558年)盩厔属终南郡。郡址在今终南镇。天和二年(567年)析终南郡,于故址置恒州,盩厔属其治。又从盩厔分出仓城、温汤县,盩厔县治所迁至今户县甘河乡附近,仓城县治所设在今竹峪乡仓峪村附近,温汤县治所设在今广济乡暖泉村,3县均隶恒州。建德三年(574年)盩厔县迁治所于今址。于恒州下置周南郡,郡治在今二曲镇,辖周至、仓城、温汤县。大象二年(580年)仓城、温汤县并入盩厔县。

t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周南郡,盩厔县改隶京兆郡。

t唐武德三年(620年)废恒州,盩厔县改隶稷州。析出盩厔县东部地域置终南县,治所在今终南镇,隶雍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稷州,盩厔、终南县同隶雍州。贞观八年(634年)废终南县,仍归盩厔,隶雍州。天授二年(691年)置稷州,盩厔县属之。大足元年(701年)废稷州,盩厔县改隶雍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盩厔县改名宜寿县,隶雍州。至德二年(757年)撤销宜寿县,恢复盩厔县,改隶京兆府。乾宁二年(895年)属京兆府乾州管辖。天复元年(901年)盩厔县改隶凤翔府。

周至属于哪个市区(周至之前属于哪个市)

周至县在中国陕西省的位置

t后梁开平二年(908年)改京兆府为大安府,盩厔县属之。

t后唐同光元年(923年)隶凤翔府;三年(925年)改隶凤翔府。

t后晋后汉、后周均依后唐旧制。

t北宋大观元年(1107年)于终南镇设清平军,并划出盩厔东部设终南县,军、县治所均在终南镇,隶京兆府,盩厔县仍隶凤翔府。

t金贞祐四年(1216年)于县城东辛家寨村置恒州,辖盩厔、终南、眉县,隶凤翔府。

t元至元初年(1264年—1278年)废恒州,终南县并入盩厔县,属凤翔府。至元十六年(1279年),改京兆府为安西路,盩厔属之。皇庆元年(1312年)改安西路为奉元路,盩厔属之。

t明洪武二年(1369年)三月奉元路易名西安府,盩厔属之。

周至属于哪个市区(周至之前属于哪个市)

周至县城平面图

t清顺治元年(1644年)盩厔属西安府治。

t中华民国三年(1914年)废府设道,周至属关中道。民国十一年(1922年)盩厔县由陕西省直辖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盩厔属第九行政督察区。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改隶第十行政督察区。

t1949年5月30日盩厔县解放。

t1949年10月1日周至归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(以下简称咸阳专署)管辖。1953年咸阳专署撤销,周至县改由宝鸡专署管辖。1956年撤销专署,周至由陕西省直辖。1958年眉县并入周至县。1961年复设咸阳专署,从周至析出眉县,周至归咸阳市辖。不久又改隶咸阳专署。1968年咸阳专署改为咸阳地区革命..,周至归其管辖。1984年周至县改属西安市管辖。

t周至县南依秦岭,北濒渭水,襟山带河,是西安的西大门,地处关中西部,东依白马河中心线与鄠邑区为邻;南依秦岭主脉与佛坪、宁陕交界;西有界碑与眉县、太白县接壤;北凭渭河与武功、兴平市和杨凌示范区、扶风县相邻。介于东经107°39′—108°37′,北纬33°42′—34°14′之间,总面积2974平方千米。距西安市区68千米。县城与附近各地(以公路线为准)距离:东距鄠邑区、周至界32.5千米;西距眉县、周至界17.5千米;最东部与鄠邑区交界的是尚村乡的宋滩村;最南部与宁陕县交界的是板房子乡的光秃山、与佛坪县接壤的是厚畛子乡的光头山;最西部与眉县交界的是竹峪乡境内的鹰咀石;最北部是与兴平市交界的尚村乡的马寨滩。

地质构造

t周至县南山北原。山地占76.4%,处秦岭中部,为地台;平原占23.6%,处渭河平原中部偏西,为地堑。

t地层

t周至东起耿峪口,中经黑峪口、西骆峪口,西至泥峪口,是平行于海拔550米、600米、700米等高线走向的坡角线,将周至县分为南部地台、北部地堑两部分。

t南部山区:属秦岭褶皱带,是长期活动的东西向复杂构造带,岩石变质作用强烈,岩浆侵入活动频繁。根据地层的形成时代,可将县境内褶皱带分为两部分:

t1.厚畛子——沙梁子——双庙子一线以北,主要是前震旦系秦岭群和长城系宽坪群,属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层。

t2.厚畛子——沙梁子——双庙子一线以南,主要为中泥盆统和中石炭统地层分布区。

t秦岭褶皱带中侵入岩的种类较齐全。

t北部平原:属渭河地堑,是新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。县境内地堑地区,分布着老第三纪,新第三纪及第四纪的陆相沉积物。

t构造

t周至县秦岭地台和渭河地堑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,差异显著。

t秦岭褶皱带,是地史上历次地壳运动形成的复杂构造带,在多期南北方向挤压应力的长期作用下,形成褶皱和断裂构造,主要呈近东西方向排列。断裂构造以东西向压性断层为主,次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压扭性断层。

地形地貌

t周至县地势北低南高,跨3个自然地貌单元。依次为渭河平原,黄土台原,秦岭山地。境内西南高,东北低,山区占76.4%,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。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,南部是重峦叠障的秦岭山脉。山、川、塬、滩皆有,呈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格局。

t平原

t平原南界位于广济——马召——集贤一线,北界在渭河南岸,地势自南西向北东方向缓倾。位于渭河平原中部偏西。东西46公里,南北16公里,海拔399—530米,占周至县23.6%。平原区由渭河漫滩、渭河一级阶地、渭河二级阶地、冲、洪积扇四个微地貌单元组成。

t台原

t黄土台原分布在秦岭山前地带,呈东西向带状展布,西宽东窄,台面受侵蚀切割较为破碎,黑河口以东呈梁、峁状地形。黄土台原与冲、洪积扇呈陡坎相接,高于冲洪积扇面60—90米。海拔500—600米。地表由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组成。面积18.25万亩。该区人口较少,地下水资源贫乏,水、土流失严重,是周至县农业水、土保持的重点地区。

t山地

t周至县境南部为秦岭中部山地,可分为低山(海拔600—1000米),中山(海拔1000—3500米),高山(海拔3500米以上)。占周至县总面积的76.4%,西部太白山海拔3762.2米,拔仙台为秦岭第一高峰。太白山生物系复杂,资源丰富,植物带垂直分明,高山上有第四纪冰川遗迹,是旅游、登山胜地和多种学科研究、教学基地。

t秦岭山地西自拔仙台分岔,北线有东跑马梁、老君岭、界石岭、官城梁、青岗砭,海拔2500—3000米。南线有将军祠、灵官台、光头山、秦岭梁,海拔2500—2900米。山势南高北低。秦岭山多由深变质的片岩及火成岩构成,是金属及非金属矿藏的重要产地。

气候特征

t周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。冬季气候寒冷干燥,气温低,降水少。春季暖气团渐强,气温上升,降水增加。夏季天气炎热,暖湿气团凝云致雨,多雷暴,间有冰雹。秋季连阴多雨。周至县受地貌影响,山原高差3000余米,高峰低谷,气候垂直变化明显,南北差异显著。山区属湿润地区,四季中,夏短而炎热,冬长而寒冷,夏秋低温多雨,春冬雪掩青山。平原属半湿润地区,四季分明,冬夏稍长,春秋稍短,日照充足,气温、降水年际变化大。春季多风,夏季多伏旱,秋季多阴雨,冬季干冷少雨雪。

t光照

t太阳辐射总量(光量)平原:109.68千卡/平方厘米。年际变化,5—8月较大;季节变化夏季最强。6、7月太阳总辐射每日430卡/平方厘米以上;9、10月温度高,云雨多,日照少,总辐射锐减。

t气温

t周至县平原年平均气温13.2℃,1月最冷,月平均气温—1.2℃;7月最热,月平均气温26.5℃。

t深山区年平均温度:双庙为6.4℃,厚畛子8.4℃。

t山区年平均气温:在海拔576米的低山区木匠河口为12℃,在海拔1109米的中山区板房子为10℃,在海拔1500米的中山区黑河上源钓鱼台为8.4℃,在海拔1975.8米的四方台双庙气象站处为6.4℃。年平均气温与平原仅差1.1℃。

t降水

t周至县降水量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,山区由低向高递增。表现为地区差异大,年内变化大,年际变化亦大的规律。地区差异是:多年平均降水量山区为850.52毫米,平原为699.98毫米。从降雨特点上看,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,雨日少,雨势猛,强度大,往往出现洪灾或伏旱,秋季常出现连阴雨,雨日多,强度小,雨势缓。据记载最大30日降水量为563.9毫米,占多年平均雨量的66.26,因之洪涝灾害比较频繁。冬春季节,雨雪稀少,多出现春旱。

t

t周至县在6、7月内几乎天天都有,一般风速8—15米/秒。平原大风除1月和12月未有外,其余各月都有发生。山区大风1—12月均有发生,平原以6、7月最多,山区以3、4月最多。

水文概况

t周至县秦岭北属黄河流域,1公里以上的峪沟52条,形成河流15条,其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2条,50—100平方公里6条,50平方公里以下7条。河流特点为山区部分河床陡峻,山谷高深,水流急湍;出峪后河床比降变缓,水面扩散,流向呈东北方向,汇入渭河。县内秦岭南渭水河属长江流域。

t周至河流密布,河流名称古今变异不大。但水系组合与河道平面形态变化较大。从水系组合来看,古代黑河、田峪河、沙河、就峪河、仰天河、阳化河、干干河、赤峪河等单独入渭,为渭河支流,而后仰天河、阳化河、干干河成为清水河的支流;田峪河、沙河、就峪河、赤峪河等成为黑河的支流。从河道的平面形态来看,平原各河,是河流的下游段,两岸地势平坦,横向摆动幅度较大,具有游荡河流的特征。

t周至的湖泊、陂塘、水库亦不少。分布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二爷海、三爷海、玉皇池、三清池等,是华中地区最高的湖泊群。

土壤类型

t周至县土壤分为潮土、水稻土、淤土、黄土、土、褐土、山地石渣土壤和山地草甸土等类型。周至县土壤普查出9类土壤,24个亚类,44个土属。平原区有81个种。

自然灾害

t周至县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,涉及面广而且重。时有水、旱灾交替或其他自然灾害相继发生,使灾害加重。

水资源

周至属于哪个市区(周至之前属于哪个市)

周至县

周至县境内秦岭北麓有“九口十八峪”,大小52条峪沟,形成平原15条河流,年径流量9.7亿立方米,水力资源蕴藏量45万千瓦,地下水补给量充足,总量达3.2亿立方米。

植物资源

t周至县农作物中,粮食作物30余属种,120个品种;经济作物20余属种,140余个品种;蔬菜79属种,220余个品种;果品作物10科17属170个品种。森林植物种类繁多,有乔木100余种,灌木360种,木本油料植物10余种。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121科640属1550种;苔鲜植物63科142属302种;此外,还有大量的蕨类、地衣和菌类植物。太白山区域及厚畛子乡的光头山还生长着特有种植物,计有29个单属和1个特有属,150个特有种。水域中有浮游植物8藻门100属种。

动物资源

t周至县兽类有金钱豹、青羊、黄羊、鹿、麝、狐狸、野猪、獾等40余种;鸟类有锦鸡、环颈雉、白脸山雀、斑啄木、松花鸡、长尾兰鹊、黄鹊、麻鹊、喜鹊等230余种。

t珍贵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、金丝猴、金毛扭角羚等,二类保护动物大鲵、金钱豹、斑羚、小熊猫、金猫、锦鸡等,三类保护动物林麝、豹猫等。

t农作物害虫有30余种,农作物害虫天敌有126种。

t森林害虫有174种,森林害虫天敌有12种,如赤眼蜂等。

t河池自然鱼类有4目7科21种,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有:鲤、鲫、细鳞鲑、鲶、黄鳝等。经济水生动物有:鳖、虾、蚌、螺、蛙等。珍稀鱼类及水生动物有:大鲵(娃娃鱼),秦岭细鳞鲑等。放养鱼种有草鱼、青鱼、花鲢、白鲢、鲂、鲤鱼等。还有鳖、虾、鳝、蚌、螺、蟹等种。浮游动物4大类(原生动物、枝角类、轮虫、挠足类)60属种。

t周至县林区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。林中动物270余种。其中兽类有黑熊、金钱豹、青羊、黄羊、鹿、麝、狐狸、野猪、獾等达40余种;乌类有锦鸡、环颈雉、白脸山雀、斑啄木鸟、松花鸡、长尾兰鹊、黄鹊、麻鹊、喜鹊等230余种。珍贵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、金丝猴、金毛扭角羚等,二类保护动物大鲵、金钱豹、斑羚、小熊猫、锦鸡等,三类保护动物林麝、豹猫等。

矿产资源

t周至县蕴藏着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,已发现约40余处16个矿种。金属矿产有铁矿、铜矿、锌矿、钴矿、金矿、银矿、镉矿等,非金属矿产有水泥用石灰岩(大理岩)、白云岩矿、花岗石、大理石、建筑用沙、砾石、粘土、蛇纹岩、硫矿等。

地热资源

t周至县境内分布着秦岭山前断裂带、渭河断陷盆地中的近东西向断裂带及北西向的哑柏——马召断裂带,这三大断裂带控制着地层地热的分布,并起主要的导热的储热作用,区域地热水储存量相当大,且补给来源充足。在楼观台、镇丰、哑柏成井3处,马召、西楼及镇东井沟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热开发前景。

人口

周至属于哪个市区(周至之前属于哪个市)

周至县

新石器时代,周至县今马营村、嘉会堡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。夏商之际,境内先民活动渐多。周朝和春秋时代,境内人口增加。秦末汉初,境内黑河以东地被皇室圈占,因而人口稀少。西汉中期至隋唐,人口渐增。盛唐时周至县辖17乡,约5100余户,2万余人。北宋熙宁年间(1068年—1077年),周至县5453户,21412人。明洪武至嘉靖年间(1362年—1522年),周至县4400户,47080人。清康熙时(1662年—1721年)周至县234300人;道光四年(1824年),周至县31万人;同治年间回乱,李篮起义军,大平军反复与官军在周至激战。农民死伤甚多。光绪年间,两年大旱,少壮流离。宣统元年(1909年)周至县217073人;宣统三年(1911年)“因屡经兵燹,民生凋敝。”人口降为18万人。民国初,军阀混战,连年天灾,民国十二年(1923年)周至县人口降至93551人。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周至县174656人。

t..建立后,社会经济发展较快,人口从自然生育逐渐转入计划生育。1949年—1974年,周至县人口增长1.96倍,是周至县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。1966—1976年“文化..”,人口生育严重失控,10年增加107567人。1978年以后,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逐年下降。从1982—1990年净增人口62143人,平均每年净增7768人。

t2017年,全县户籍总人口691307人,其中城镇人口167408人,乡村人口523899人,分别占24.22%和75.78%;男性364021人,女性327286人,分别占52.66%和47.34%。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178709户,户均人口3.87人。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8.94万人,比上年增加4400人;全县人口出生率14.48‰,死亡率7.28‰,人口自然增长率7.2‰;全县城镇化率33.81%,比上年提高 2.66个百分点。[11]

民族

t周至县人口以汉族为主。少数民族有..,满族,壮族,..,白族,苗族,藏族,侗族,维..族等。

本文由摸索网发布,不代表摸索网立场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m44.cn/wangzhanjianshe/255382.html

联系我们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